反诈科普丨防范电信诈骗小妙招!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心中有警戒,行动有分寸。

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作案手法变化快

犯罪分子作案手法层出不穷,千方百计编造各种虚假事实进行诈骗犯罪,从最初的“中奖”、“消费”虚假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等虚构事实诈骗,甚至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公安民警诈骗,欺骗性非常大,识别很困难。
社会危害相对较大

一些群众多年的积蓄一夜之间被犯罪分子骗取,思想包袱很大,个别群众因被骗厌世轻生自杀,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受害群体不特定

通过梳理分析,受害群体按职业分,有在校学生、个体老板、下岗工人、打工人员、农民;按年龄段分,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均占一定比例。
侦办难度大

由于电信诈骗犯罪往往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境作案,涉案资金账户和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地区协作成本高、破案难度大。另外,此类犯罪涉及互联网、电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加之银行具有开户方便、销户方便、转账方便、取款方便等功能优势,犯罪分子转移赃款便捷迅速,证据固定难度大,追回赃款的可能性小,都加大了此类案件的侦办难度。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的应急措施

第一时间自救

看对方账户是哪家银行的,通过该银行网银、电话银行等,对嫌疑人银行卡采取输错多次错误密码(一般为3-5次)、口头挂失等方式阻断嫌疑人取款。
及时报警

收集被骗过程的汇款凭证、通话记录等相关信息,前往当地派出所或拨打110报警。
拨打中国银联专线9516请求帮助

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犯罪分子作案手法翻新层出,千方百计编造各种虚假事实进行诈骗犯罪,从最初的“中奖”、“消费”虚假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等虚构事实诈骗,甚至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公安民警诈骗,欺骗性非常大,识别很困难。
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犯罪份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不要轻信中奖和他人能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及有致富信息转让,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

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遇到疑似电信诈骗时,不要盲目轻信,要多作调查印证

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过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查、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认电话号码。
正确使用银行卡及银行自助机

到银行自动柜员机(ATM、CRS等)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意外情况,认真识别自动柜员机的“提示”真伪,千万不要轻信和上当,最好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电话的客服中心了解查问,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
日常应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提高老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犯罪分子通常喜欢选择相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作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外,应积极主动向家中老人、未成年人传递防诈骗的知识,为我们敬爱的长辈和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筑起防诈骗的知识围墙。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技巧

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应尽快做到以下三步

准确记录骗子的账号、账户姓名;

尽快拨打110或者到最近的公安机关报案;

及时准确将骗子的账号和账户姓名提供民警,由公安机关进行紧急止付。

六不

不轻信,不汇款、不透漏、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三问

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七个好习惯

1.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

2.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工输入银行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

3.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

4.密码要设置得相对复杂、独立,避免过于简单,避免与其他密码相同,定期更换。

5.开通账户动账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冻结或挂失。

6.不随意链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

7.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

声明:反诈网为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加微信:sqzL31,我们会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月 18日 下午11:29
下一篇 2023年 1月 19日 下午11:20

相关推荐

  • 学生上网课竟遭“假警察”网络

    这段时间,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生都在家中上网课,一些诈骗分子趁机而入,以游戏为诱饵,对学生实施诈骗。 最近,山东德州一名小学生,就遭遇了冒充公安民警的诈骗,幸好就在不法分子行骗时,民警及时进行了制止。 前不久,德州乐陵的小学生小王在家上网课时,遇到了陌生人添加了聊天软件好友,对方以赠送某游戏装备为名,和小王展开了聊天。陌生人声称,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领取游戏装备…

    2023年 1月 10日
  • 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的概念有何不同?诈骗罪辩护律师教您辨别

      侵权法中的欺诈主要承担违法责任,法律行为制度中的欺诈主要体现行为的效力,而合同民事欺诈属于后者。那么对于相关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和诈骗罪辩护律师一起看看吧。   一、合同进行民事法律欺诈的概念   我国传统民法及合同法等法律条文中对欺诈均作出了一些相关的规定。最高法在《民法通则》第 68 条中规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编造虚假新闻事实或隐瞒自己真实发展情况…

    2023年 2月 4日
  • 安徽蚌山区一女子被骗24万!

    2023年2月19日,蚌山区发生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报警人马某 (女,36岁)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马某办理的护照有违法出入境的记录。然后对方声称需要将马某转接到“哈尔滨警方”,让马某配合他们工作。马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先在应用商城下载视频会议软件“Zoom”,犯罪嫌疑人通过共享屏幕获取了马某的银行卡账号密码。马某意识到被骗报警,共计被骗24万元。提示公…

    2023年 2月 20日
  • 此类诈骗近期高发!财务人员务必提高警惕

    岁末年初,冒充领导诈骗财务人员案件呈高发态势,近月来,全省共发生该类诈骗案件8起,其中损失金额超百万元的有两起,同比上升100%,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下面将通过两起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解析该类诈骗手法,希望广大单位、企业出纳人员务必引以为戒,提高警惕,严格财务管理,严格审签程序,避免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和影响。 案例一 “老总”查账 出纳被骗127万 12…

    2023年 1月 5日
  •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骗有什么区别?诈骗罪辩护律师回答网友提问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合同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区分的原因在于两者的自然属性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也是两者相互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对于相关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和诈骗罪辩护律师一起看看吧。   一、合同欺诈与合同民事欺诈的相似性   合同民事诈骗罪之所以能够通过定量变量的积累而转化为合同诈骗罪,与两者的共性密切相关。   为了正确把握合同诈骗罪与合…

    2023年 2月 4日
  • 包头一女子相信假客服,被骗10万!

    近期,冒充京东客服类诈骗频发,这时你肯定会想只要我没钱,骗子就骗不到我? 诈骗分子冒充京东金融、京东白条的客服,以事主的京东白条、京东金条影响到个人征信需要关闭为由,引导事主下载社交APP、将自己银行账户中的资金或者从网贷平台贷款所得资金转入对方指定的“清算账户”,进而实施诈骗行为。 真实案例 2023年2月19日,家住昆区的刘女士接到0472开头的座机电话…

    2023年 2月 28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