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这三类电信网络诈骗易发

1月17日,市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打防电信网络诈骗措施成效,提醒防范岁末年初易发诈骗。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庄莉强警官主持会议,刑侦总队九支队副支队长姜鹏、虹口分局广中路派出所副所长郁敏敏出席会议。

图片

2022年,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以“红蓝对抗”实战练兵活动为抓手,持续严厉打击、严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统筹推进“断卡”“断流”“斩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集中优势力量打团伙、捣窝点、斩链条、摧网络,先后发起3次全国集群战役、11次全市集中收网行动,全年累计抓获犯罪嫌疑人9900余名,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既遂数连续四年下降,有力遏制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势头。

图片

构建多维预警防阻体系

图片
在警方持续严打高压之下,市民群众的防诈识诈意识不断增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也不断翻新,呈现出复合化、专业化、网络化、链条化的特点,如将假冒客服与“安全账户”相结合、将网络交友与刷单APP相结合等,欺骗性更强,严重危害市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图片

对此,上海警方立足前端预防,从技术防阻、预警劝阻、追赃挽损三方面入手,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在技术防阻方面,持续加固优化信息入口“防护墙”,不断升级市域诈骗电话防阻体系,对诈骗短信收端发端、诈骗网址采取“分环式”技术拦截,日均拦截有害短信86.8万余条。在预警劝阻方面,进一步织密完善群众防骗“保护网”,重点强化资金端预警劝阻,通过“市、区、所”三级联动、梯次递进的叠加劝阻机制,间接避损86.9亿余元。

图片

在追赃挽损方面,积极筑牢资金流出“防护盾”,做精做细做优“接报快处”机制和“资金防阻体系”,强化警企联动,对涉诈资金线上查冻挽损、线下打击追缴,累计通过集中返还、上门返还等形式返还被骗资金6000余万。

图片
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治理

图片
网络黑灰产业链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提供引流推广、非法通讯设备、转账洗钱、支付结算等非法服务,已成为此类犯罪滋生的土壤和多发的推手,必须予以铲除。为了规避警方拦截、达到与被害人进行通话的目的,不法分子不断更换升级通讯技术、想方设法隐匿号码特征信息,以期降低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同时隐藏身份、逃避打击。

图片
对此,上海警方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黑灰产”的新动向、新手法、新变化,全环节、全链条打击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的网络“黑灰产”犯罪,深挖行业“内鬼”,坚决斩断诈骗分子信息的“流入”以及资金的“流出”通道,切实守护市民群众“钱袋子”。

图片

2022年以来,全市警方累计打掉黑灰产团伙260个。近期,虹口公安分局从线下推广兼职广告链接送玩偶入手,成功捣毁一个假冒文具品牌推销员进行新型刷单引流的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及时斩断新型引流渠道。

图片
同时,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最离不开的“电话卡、银行卡”问题,上海警方深入推进“断卡”行动,始终将打击锋芒对准“卡头、卡贩”等“两卡”犯罪团伙,通过市区两级反诈专班捆绑融合、集中研判、合成攻坚,全量挖掘、全流查控,全链研判涉诈“两卡”线索,先后捣毁本市话务窝点102处,缴获各类通信设备457件、涉诈手机卡2.8万余张。

图片
打造全新防范宣传模式

图片
实践证明,源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因此,上海警方在这方面下足功夫,会同有关部门、企业协同开展打击治理,在金融、电信、网络等领域建立涉诈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事前风险防控,在提升部门监管、企业自治的同时,常态化开展集中“扫楼行动”,对各大商务楼宇开展全量动态排摸,着力封堵管理漏洞、防控死角。

图片
同时,上海警方联合各行各业,持续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上海反诈全系列产品。线上,结合高发多发类案的套路手法,及时发布“上海反诈中心提示”系列帖文;创新形式开展反诈短视频创意大赛、“上海反诈”IP形象征集等活动,特别是虹口、奉贤等公安分局创新推出反诈日历、反诈手游等产品,有效提升市民群众防诈意识。线下,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公司管理人员、师生群体开展反诈宣传,营造“辐射式”反诈宣传氛围。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易受骗人群,结合阶段性高发案件类型,通过进社区、进公司、进校园、进家门,面对面开展“案例讲解”“手法解析”等精准宣传;针对公司职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组织民警开展“三个一”防范宣传措施,开展一对一防范宣传,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识骗防骗意识。

图片
下一步,上海警方将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闭环防控治理体系,配足配强反诈专业力量,着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不断巩固深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成效,强化“刑行衔接”机制,全力追赃挽损,切实守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警方提醒

岁末年初,往往会有三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易发:

一是网络贷款类诈骗。不少人为了解决资金周转不开的困难,往往会通过各种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借款,此时要千万小心,不要轻信一些非官方途径发布的网络贷款广告,这些广告通常宣称“信用贷款、当天放贷,无抵押、无担保”,以此诱惑急需资金的被害人,然后再通过话术一步步诱骗被害人预支首月利息、缴纳保险费、保证金、公证费等,甚至还要求验资,最终诱骗被害人将自己账户上的资金打到骗子账户上。

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提醒市民群众,如果确需办理贷款的,应当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在官网、正规应用市场下载贷款APP,不要轻信陌生来源的网络贷款信息,更不要点击对方发来的二维码、链接。同时,正规的贷款平台不会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费用。

二是冒充客服类诈骗。诈骗分子往往冒充“京东客服”,先以“国家贷款利率下调”“需要调整京东金条贷款利率”等为由,要求被害人配合清空额度、注销贷款账户,并且告知如果不这么操作,将会影响到个人征信。再利用被害人恐慌的心理,以在线指导为由,诱导被害人下载视频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诈骗分子通过屏幕共享掌握了被害人的财产、银行账户等信息后,再诱导被害人将名下所有银行卡都开通网贷申请,然后将贷款转到所谓的“银监会”指定账户,得手之后立即拉黑被害人。

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提醒市民群众,京东官方客服从未有电话外呼“影响征信”“注销账户”“调整利率”的相关业务,一旦收到以这类为借口的“京东客服”请及时挂断。同时,如有陌生人要求下载视频会议APP,或通过QQ开启共享屏幕,请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三是针对老年群体的投资理财类诈骗。诈骗分子抓住老年人想让“养老钱”升值的想法,利用该群体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的特点,以“高额回报”或“小甜头”为诱饵,诱骗老年人购买虚假投资理财产品。

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提醒老年群众,在打算投资理财前一定要和老伴商量,也要多听听子女意见。不论是金融投资还是购买理财产品都要认准正规渠道,不要轻信网络平台上“高回报”许诺,更不能轻信陌生来电推荐的理财平台。如遇诈骗,第一时间拨打 110 报警。

声明:反诈网为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加微信:sqzL31,我们会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月 17日 下午8:40
下一篇 2023年 1月 17日 下午8:45

相关推荐

  • 还敢“裸聊”?天津西青一男子玩裸聊被骗140万

    一个无聊的晚上你独自刷着手机,一个陌生网友与你相谈甚欢要求“裸聊”,你会是什么反应? 如果你想要尝试这种荒唐事要当心中招! 真实案例 日前,天津一男子就因难抵诱惑,与陌生“网友”裸聊,结果被敲诈勒索140余万。好在他及时报警求助,西青警方循线追踪,跨省追捕3名犯罪嫌疑人,成功破获了这起裸聊敲诈案。 PART1男子“裸聊”被敲诈140余万 今年1月,天津西青的…

    2023年 1月 25日
  • 江苏如皋一市民被”京东客服“诈骗2万元

    2023年2月6日,江苏如皋市民章某接到自称京东客服电话,称其开通了金条借款业务,若不及时关闭将影响征信。章某信以为真,按要求下载了“金山会议”APP 并加入视频会议,对方以关闭贷款需清除额度为由,诱骗章某向指定账户转账2万余元,谎称成功关闭后会自动退回后迟迟未收到退款,才意识被骗。在此提醒大家京东官方客服从未有电话外呼“影响征“注销账户”、“调整利率”的相…

    2023年 2月 7日
  • 教你如何反诈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事件也层出不穷,给人们的财产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不受网络诈骗的侵害,我们需要学会一些反诈方法。下面将介绍9种常见的反诈方法。 1. 提高警惕 网络诈骗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警惕性是最基本的防范手段。在接收到陌生人的电话、邮件或短信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言辞,更不能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 建立强密码密…

    2023年 10月 22日
  • 【全民反诈在行动】为什么全国民警都追着让您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多发,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黑灰产业链条盘根错节,成为人民群众反响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急难愁盼”问题之一。 仅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1万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9万余名,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3.9万个,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 ▲公安部通报2022年最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

    2023年 1月 4日
  • 防范电信诈骗基础知识问答 ——增强反诈意识、远离电信诈骗

    一、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诈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婚恋、贷款、中奖、手机定位等形式进行。…

    2023年 10月 22日
  • 警惕假的“国家反诈中心”APP

    (图片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我妻子好像接到诈骗电话了。”1月9日,乌鲁木齐市民刘先生向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沙依巴克区分局碾子沟派出所火车头图书城便民警务站报警求助。 刘先生说,妻子马女士接到自称某网购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她在平台的现金借贷服务账号因额度未使用,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征信。他越听越觉得可疑,让妻子挂断电话,可妻子已经按照对方的要求开始操作。 …

    2023年 1月 13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