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大数据发布,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哪些诈骗手法高发?哪些群体容易被骗?1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中心发布了《2022济南反诈大数据》。据悉,刷单型电信网络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发案数下降三成

反诈大数据发布,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2022年,济南市各级反诈中心优化治理防范理念、强化智慧警务支撑、细化打防工作措施,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最直接体现在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警情数、损失金额数同比2021年均有大幅下降。

网络诈骗仍是最主要的诈骗类型。

相较于电话和短信方式,网络诈骗依然是最主要的诈骗类型。

网络诈骗主要手法刷单返利诈骗、虚假网络投资诈骗、贷款诈骗、虚假购物服务诈骗。

电话诈骗主要手法: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冒充领导熟人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

短信诈骗主要手法:虚假征信诈骗、贷款诈骗

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反诈大数据发布,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刷单返利诈骗由于返利周期短、引流成功率高,一直是最主要的诈骗手法,并逐步演变为当前变化最快、变种最多的诈骗类型,与其他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相互融合,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引流方式。

据悉,王女士在家玩手机时看见一条刷单广告,她知道刷单的套路都是先给甜头,再进行诈骗,便想先尝甜头再“跑路”。于是她按照对方的指令下载了一个App,开始完成了两单短视频关注任务都得到了返现。这时,对方提供了一个网站,需要垫付8000元,再进行返利,王女士心想再刷最后一单,返现了就“溜之大吉”,这样既没被骗,又“赚”到了骗子的钱,于是向对方转账8000元。没想到,王女士心中的最后一单,却是骗子开始诈骗的第一单,这次刷完单,对方并没有及时返现,王女士心知被骗,急忙报警。

女青年是骗局的主要受害人群

反诈大数据发布,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青年特别是女性群体,面对网络世界通常缺乏理性,对于反诈骗社会公益宣传缺乏主动了解,往往低估犯罪分子的“诈骗水平”,已成为虚假刷单返利、网络购物诈骗等骗局的主要受害人群。

某大学商学院大一学生A同学在网络购物后,收到QQ消息的加好友提示,便同意将其加为好友。对方自称是店家,声称货物有瑕疵,需核实信息以便退款,A同学不假思索地配合“店家”。首先收到“验证是否为本人操作”的验证码(其本质是购物网站账号的修改密码验证码),得到验证码后的“店家”首先修改了A同学的账号密码(导致A同学不能登录账号),同时掌握了其用户信息,并通过所得到的信息,取得A同学的信任;然后A同学在“店家”的循循引诱下输入了银行账号,并在支付软件的备注里输入了银行密码,当“店家”询问其卡上余额时,A同学微有纳闷,但仍未怀疑;当收到银行的验证信息“尾号为xx的卡将支出xx元”时,A同学略有迟疑,在反问对方未成功和压力式“逼问”下,A同学一烦躁便将验证码脱口而出。最后,A同学银行卡被扣除800元,仅剩20多块零头。

这三类职业受骗几率大

反诈大数据发布,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企业员工、无业人员和学生,由于经济基础不足,会受到高利、高息诱惑,被诈骗分子抓住心理,受骗几率较大。

江某因资金流转困难,在手机上下载了一贷款APP后,客服立马联系江某,称其有10万的贷款额度,随后江某在平台添写了自己的个人资料并申请贷款,页面显示“成功贷款10万元”。江某提现时页面显示“资金冻结”。客服让江某向指定的银行卡转账5000元,来“解冻资金”,并表示放款后会将解冻金一同返还江某。江某转账后客服经理又称江某征信不好,需要再一笔“保证金”。这时,江某才发现自己掉入“贷款诈骗”陷阱。

高学历不易受骗?不见得!

反诈大数据发布,刷单返利诈骗仍是主要方式

很多大学生、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许以高利、高息的诈骗信息难以准确辨别,产生贪婪心理,容易轻信诈骗分子的话术,也使这个群体中出现大量的受骗情况。

小伍在网上售卖游戏账号,与一名“买家”以600元的价格达成交易,两人便添加QQ商量如何转账。对方发来一个网址,小伍点击后显示是一个游戏交易平台,他注册了账户并将自己的游戏账号挂在出售栏,然后就收到“买家”的“已购买成功截图”,平台上也显示进账600元。小伍点击提现失败后,客服说他的银行卡填写错误,需要转账到指定账户由后台“代充”后才能提现。最后小伍被对方以“身份信息不全、账户被冻结”等理由要求转账7次,直至意识到被骗已损失46001.71元。

诈骗有各种各样的“马甲”,但远离诈骗只要记住“三个绝不”。

绝不轻易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轻易投资。你看上的是利润收益,骗子盯上的是你的本金。

绝不轻易转账。在未确认信息真假前,切勿轻易付款转账,微信、QQ的头像及声音都可以伪造,转账之前一定要再三核实。

声明:反诈网为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加微信:sqzL31,我们会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月 13日 下午9:37
下一篇 2023年 1月 16日 下午8:39

相关推荐

  • 境外参与电信诈骗 回国落网接受审判

    一群人经人介绍,计划到国外科技公司工作,没想到进入“杀猪盘”集团,工作内容是装成“金融圈”成功人士,对女性实施诈骗。日前,经湖南省桂阳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偷越国(边)境罪、诈骗罪分别判处李某、罗某等25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七个月不等,各并处罚金,追缴违法所得。 2020年3月,杨女士收到李某的微信好友申请,李某称自己从事金融行业,并经常分享奢华日...

    2023年 1月 4日
  • 请收藏好这份春节防骗指南

    近日,周围的朋友都摩拳擦掌地准备年货,喜大普奔的迎接春节的到来! 但是! 不少不法分子也会趁着大家放松警惕的时候,隐藏在网络的背后狠狠“捞”上一把! 今天,警察蜀黍来带大家一起识破春节期间易遇到的电信网络诈骗! 诈骗套路 一. 网上购物购票陷阱 1、退款诈骗:冒充电商平台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

    2023年 1月 13日
  • 都兰县公安局察苏派出所积极推进反诈宣传工作

    为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增强辖区群众反诈意识,牢固树立“不轻信、不透露、不点击、不转帐”的心态,进一步巩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工作成效,让百姓过个幸福年、平安年。近日,都兰县公安局察苏派出所充分利用元旦期间诈骗高峰期的特点,走访入户,最小单元延伸宣传触角,筑牢反诈“防火墙”。 为更好的落实推进反诈工作,派出所民、辅警深入辖区居民家中,通过手把手耐心指导如...

    2023年 1月 4日
  • 包头有市民被骗16万余元

    “你的银行卡涉嫌洗钱......” “你的身份证异地使用.......” “你涉嫌刑事犯罪被通缉了......” 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典型的来电开场白 但是依旧有人上当 真实案例 近日,家住昆都仑区的金女士报警称: 在家中接到00开头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包头市公安局户政科民警。以金女士护照被人冒用可能涉嫌经济犯罪为由,要求配合查询其银行卡内资金情况,并告知通...

    2023年 1月 17日
  • “共享屏幕”变“共享钱包”?佛山多个市民被骗惨了!

    近期,很多市民都被骗惨了。 跟陌生人共享屏幕谁知把钱包都共享出去了。 一起来看看怎么回事 黄女士接到自称京东客服的电话,以注销京东白条为由,让她下载云视讯APP,并打开屏幕共享...最后被骗51万。 陈先生接到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称他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调查,下载了会议软件,并打开屏幕共享...最后被骗82万。 刘女士接到自称是某网购平台商家的电话,称产品有质量...

    2023年 1月 13日
  • 年底收到这样的短信千万要小心!福利可能是“陷阱”......

    临近岁末年初 你有没有收到 积分到期、催办兑换商品的短信 注意!注意! 小心短信有诈 福利链接可能是“陷阱” 12月30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 对此发布消费警示 近期,中消协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 赶紧来看下具体啥情况 1 会员积分 消费者通过注册成为某家品牌或经营者的正式会员后,完成消费即可获得相应积...

    2023年 1月 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