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起源于 20 世纪末的我国台湾地区,最初是台湾当地的诈骗分子采用刮刮乐、六合彩等形式实施诈骗,之后借助通信信息实施诈骗,进而演化为一种新型的犯罪类型。 目前,各部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中将电信诈骗统称为电信网络诈骗。
所谓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和工具,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植入木马等手段,诱骗 (盗取) 被害人资金汇(存)入其控制的银行账户,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该类违法犯罪行为准确的定义是:利用通信信息技术和手段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是公民个人信息遭泄露,诈骗分子使用高科技手段在许多电信网精准化,诈骗分子可清晰获知受害人姓名、联系方式。
在2022年10月29日,生活在石碌镇的王女士(无业)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淘宝客服,以发放福利、回馈老用户为由,邀请王女士加入“学而时习之”和“瑞雪兆丰年”微信群进行刷单,并承诺根据任务难度给予相应报酬。王女士进群后,按照群主的指导下载“邻商”APP并充值抢单,完成刷单任务后就会收到红包,金额在1元-12元不等,每次任务完成后客服总以操作失误为由,诱导王女士加大投入,王女士分4次充值共计16.1万元后,发现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被诈骗。
由于 [来电任意显]、[短信群呼]、[400 服务电话] 等技术申请审核把关不严,使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低廉,犯罪分子充分利用这些漏洞不断推出专业化诈骗模式并不断更新诈骗手法,诸如冒充单位领导、伤残补助、网银升级、10086积分兑换现金等各种诈骗模本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不法分子还会利用重大活动或纪念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例如冒用 [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活动] 名义开展所谓[老干部旅游][推销纪念币]等新的方式实施诈骗。
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大肆贩卖个人信息,从传统的工商、银行、电信、医疗等部门向教育、快递、电商等各行各业迅速蔓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诈骗技术专业化,诈骗手法不断更新升级。
电信诈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诈骗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可能碰到电信诈骗的情况。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以下情况:骗子冒充朋友跟事主借钱,有短信黄成娱乐节目节目中奖了,让事主转账缴税,骗子冒充外地的公检法让事主转账等等。这些都是电信诈骗的案例。大家应牢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因小利而受诱惑,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遇到任何可疑电话,要拨打报警电话咨询。相信大家做到这些,就可以将电信诈骗拒之门外了。
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发现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报警。如果掉人不法份子所设络的陷阱,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