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人停止犯罪是否中止

关于部分人停止犯罪是否中止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部分人停止犯罪是否中止

部分人只简单地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为有效地防止犯罪,不能构成中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分子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中止需要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从而有效的组织犯罪结果的发生,所以部分人停止犯罪是不能构成犯罪中止的,如果造成受害人损害,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您需要更多法律方面的帮助,

相关内容:

声明:反诈网为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加微信:sqzL31,我们会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2月 19日 下午11:37
下一篇 2023年 2月 19日 下午11:37

相关推荐

  • 刚生完孩子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咨询解答 一般是归女方。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2023年 2月 20日
  • 帮信罪是什么罪名立案标准是什么

    关于帮信罪是什么罪名立案标准是什么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帮信罪是什么罪名立案标准是什么? 帮信罪的罪名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立案标准如下: (一)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 (二)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 (四)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五)二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

    2023年 2月 19日
  • 防卫过当怎么去定罪

    法律咨询解答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2023年 2月 19日
  • 主犯跑了从犯还能判吗

    律师解答主犯跑了从犯也能判,并不影响。同案犯在逃,对在押犯的犯罪事实已查清并有确实、充分证据的,应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该起诉的起诉,该定罪判刑的定罪判刑。如在逃跑的同案犯逮捕归案后,对已按上项办法处理的罪犯查明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时,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对新查明的罪行进行起诉和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

    2023年 6月 21日
  • 醉酒是否属于限制刑事责任

    法律咨询解答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醉酒不是限制刑事责任,醉酒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

    2023年 2月 20日
  • 案外人与被执行人签订的扺押协议能否排除执行

    律师解答案外人与被执行人签订的扺押协议一般不能排除执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案外人不能对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执行标的提出排除执行异议。其中案外人是指在民事执行案件中除当事人以外,其法律上的权益因执行行为而可能受到侵害的人,即与执行标的有利害关系的人。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

    2023年 2月 19日
返回顶部